——记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唐立梅(副题)
浙江日报记者 林晓晖 通讯员 孙湫词
(资料图)
“海面下350米左右世界就完全黑了,但有许多像星星一样一眨一眨的发光生物,‘东风夜放花千树’般的感觉,漫海的星辰,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在“蛟龙”号深潜的科考日记里,唐立梅这样描述她亲眼所见的大洋深处。
随“蛟龙”号入海,又乘“雪龙”号破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是中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日前,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唐立梅获此殊荣。
“双龙骑士”“乘风破浪的姐姐”,唐立梅由此收获了很多美称,但她还是更愿意别人喊她唐老师。破冰入海之后,带着科普工作的全新使命,她走入一间间教室、走上或大或小的讲台,“我更享受播撒知识、被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注视的时刻。”
地球之极的惊奇探险
2013年7月,唐立梅参加“蛟龙”号首次科考任务,直抵太平洋深处;4年后,她又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向着南极破冰而行。在辽阔的极地冰原捡石头、潜入深达2774千米的采薇海山“挖矿”,在地球之极的惊奇探险,是这位地质学工作者的科研日常。
“在地质学研究里,最重要的样品就是岩石。”唐立梅说,地球亿万年演变的秘密保存在岩石里,收藏在按时间顺序层层堆积的地层中,科考队员通过一次次的采样、分析、验证,来推演地球的历史。
当年,随“蛟龙”号下海,唐立梅和团队就从西太平洋深处采集了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和11种生物样品。她小心翼翼地把样品带回实验室,显微镜下,这些岩石“开口说话”了,从斑驳纹理中她窥见了地球运动的痕迹。
唐立梅和研究团队在这些样本里发现了雅浦海沟存在10亿年的古地幔残留,继而开展地幔化学性质与熔融机制、地幔楔改造与物质循环等研究,最后他们建立起雅浦俯冲带地幔演化模式。“这不,又了解了海洋的一个‘小秘密’。”她说。
提起海洋,唐立梅总是兴奋的,不自觉语调升高。其实,这个北方姑娘小时候很少见到大海,也是误打误撞进入海洋地质学专业。但越是深入研究,唐立梅越是觉得,这深邃蔚蓝对她的吸引力,只增不减。
“海洋和早期的生命环境是很相似的,这是生命开始的地方,考察海洋地质就像和几亿年前的地球在对话。”唐立梅说,在她眼里,海洋是一个解开生命密码的“实验室”。
蔚蓝之下,幽深的海底,有连绵起伏的山脉,有宽阔平坦的海盆,蕴藏着巨量的矿产宝藏和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在洋中脊,有多金属硫化物;在海山,有富钴结壳;在洋盆,有多金属结核……”唐立梅如数家珍,“关乎人类的生存资源,也关乎生命起源,这是描绘一个过去和未来的连接点。”
唐立梅说,她专注的研究只是无垠海洋里的一小块区域,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深海舞台的中央,需要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而这一切的起点可能就始于一闪而过的好奇心,“那我们就去点亮它。”
科考日志成了科普“教案”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深夜,唐立梅刚从云南支教回来。从事科普工作后,唐立梅就成了“空中飞人”,全国各地跑。第二天同记者见面的时候,她却没有一丝倦容,“给孩子们上课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搞科研和做科普明显是两回事。唐立梅第一次上课是在杭州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里,分享自己乘“蛟龙”号探海的经历。只身一人在实验室里埋头是她的工作常态,突然站上讲台面对这么多稚嫩的脸庞,这位科普新人也觉得紧张。
后来,她就在每次的讲稿、每一份“教案”上下苦功。听过她的科普讲座就能发现,她经常使用简单而生动的表达:“锰结核像土豆一样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洋盆。现在已经有人尝试把它们打散成较小的颗粒,用混输系统吸上来实现开采,过程就像用吸管吸取珍珠奶茶里的‘珍珠’一样;海底热液喷口水温可以达到380摄氏度,周围有不少生物存活,那再加上海水里大量的盐分,岂不是成了天然的‘海底捞’?当然不是,这些生物都有耐高温高压的特征……”
在她的笔下,海底成了一个充满奇幻的童话世界,字里行间透着浪漫和纯真。
有了新的身份,在科考过程中,唐立梅更注意标注那些生动的细节,她觉得这是撬动兴趣的一个支点。后来前往南极,她记下了朝她摇晃走来的企鹅群、看到的极光、在罗斯海海域“尾随”科考船的一只虎鲸。科普素材越来越多,“教案”一直在更新。
更多的人通过唐立梅的眼睛看到了广阔的世界。几年前,唐立梅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给当地小学的少数民族“女童班”上课,孩子们在感谢信里写,自己看到了大山之外的世界,更想走出大山看一看,想成为和她一样的科学家。“这就是科普的意义,你可能在不经意间就点燃了很多个科学的梦想。”她说。
西藏、云南、新疆,还有许多边远地区,唐立梅已陆陆续续参加了近200场科普活动,获聘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科学,是和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
今年是唐立梅从事科普工作的第十年。
十年间,唐立梅见证着国内科普立法的空白一点点被填上,也明显感受到整体科普生态的变化。“科普工作更受重视,氛围更浓厚了。”唐立梅说。
“科学,是和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现在,她想传达这种对科学多层次的理解,“当你感受到科学的力量,看待世界的视角就开始改变了。”
当年,通过“蛟龙”号那个小小的舷窗,唐立梅第一次与深海对望,被壮美海景所震撼,现在,她想把这份破冰入海的勇气传递给更多人,希望更多人能够找到自己的热爱,发掘自己的潜能,获得最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唐立梅把这些对人生的思考都加在了“教案”里,常有网友评价,听她的科学课就像同时上了一节哲学课。
唐立梅一直坚持在做这种不一样的科普。2020年,她的科普读物译著《伟大的探险》出版,并获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今年,唐立梅计划出版两部全新科普著作,以“科学家妈妈”的身份,为青少年揭秘神奇的深海与南极。
唐立梅的“伟大探险”还在继续。
关键词: